1、②孔子师苌弘、老聃。《孔子家语·观周》:“孔子谓南宫敬叔曰:‘吾闻老聃博古知今,通礼乐之原,明道德之归,则吾师也。今将往矣。’……敬叔与俱至周,问礼于老聃,访乐于苌弘。”(按: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,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《史记·老庄申韩列传》《庄子·天运篇》)
2、一说,“君子不耻”中的“君子”,指士大夫之族,非作者自己。“其可怪也欤”,是对“君子”的讽刺,非自己感到奇怪。
3、今之世,不闻有师,有辄哗笑之,以为狂人。独韩愈奋抗流俗,犯笑侮,收召后学,作《师说》因抗颜(正色,态度严正)而为师。世间群怪聚骂,指目牵引,而增与为言辞,愈以是得狂名。(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)
4、韩愈《师说》中“,”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,谁都会有疑惑,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。
5、17《师说》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,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,认为这样做,最终导致的结果是: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
6、韩愈在文中阐明了人们懂得道理有早有晚、专业各有所长的道理的两句是: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。
7、15韩愈在文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、人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是:师道之不传也久矣,欲人之无惑也难矣。
8、韩愈《师说》中用“,”两句和《劝学》中“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”观点相同,都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。
9、韩愈《师说》中开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“”,指出了古代求学的人获得成功的必然原因。
10、①“坐于庙朝,进退百官”的达官贵人;②“穷居而野处”的山林隐士;③趋炎附势,投机钻营的小人。?>
11、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)《师说》中,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,韩愈最后的评价是:“,”。
12、20韩愈《师说》中,从职责上,把教师界定为“传道受业解惑也”,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“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”。
13、三个段落的内容,形式上构成一种回环美(师说——从师——师道/师道——从师——师说),内容上说理更加严密,环环相扣,起于“师说”,结于“师说”。
15、清代郑板桥曾提出:“学问二字,须拆开看,学是学,问是问。”请结合自身,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。
16、韩愈的《师说》中,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,进而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了的结果是“,”。
17、18《师说》中,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、论长幼后,提出了“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”的择师准则。
18、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,比自己大的人只要“”,就要以之为师;比自己年纪小的人,只要“”,也要以之为师。
19、⒈清代郑板桥曾提出;“学问二字,须拆开看,学是学,问是问。”请结合自身,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。